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10-85868551

二维码

海淀70余所学校的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出炉!

日期:2021-04-10 21:06:32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亟须提升其专业化、课程化程度。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带领 70余 所中小学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通过对百余条研学线路和典型案例进行内容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要素和区分点

快来跟小研一起看看吧~


01






设置有梯度的研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

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的过程到评价的执行,都离不开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掌握及实现。

美国学者博比特认为:

课程目标指儿童在未来生活中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和知识的形式。

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在行动之初想清楚意图、合理确定课程目标尤为重要。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其目标的确定需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所规定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层面的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尽可能涵盖各个层面,并突出重点,找到具体落脚点。

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我们设置了不同学段的活动目标,体现出适宜的梯度。

01
小学阶段
以价值体验为主,亲历自然考察、社会体验、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开阔眼界、感知社会,初步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体验;

能自觉遵守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理解公共规则的意义并自觉维护,对个人与集体有正确认识;

培养对党、对国家的初步热爱,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02
初中阶段
以价值体悟为主,积极参加文化考察、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愿意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

能够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

过参与各类活动,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了解国家一些重要的社会建设工程,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03
高中阶段
以价值体认为重点,通过参加研学旅行,掌握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将阅读与旅行深度融合,通过读书、行走建构认知体系,深化国家认同,树立“四个自信”,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体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国际视野。

图片


02





安排适宜的旅行距离和活动空间


一次研学内容的多少与活动时间和旅行距离密切相关。

在小、初、高不同学段,设定的活动时间、旅行距离和课程内容应依年级有所区分。

以半天为起点,随年级增高可以拉长实践活动时间,扩大学生实践活动距离,学习内容逐渐扩展、加深。

下面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的实践经验为例。

01
小学低年级(1-2年级)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在海淀区内活动半天

如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果园、菜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认识动植物,观察周围的环境。

开展简单的采摘、观察、访谈、劳作、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生活自理、关心同伴、健康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活动。

02
小学中年级(3-4年级)
小学中年级(3-4年级):在北京市内活动一天

可以到离学校距离较远的公园、果园、菜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

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展采摘、调查、生产活动、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安全保护、礼仪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活动。

课程内容应与低年级有机衔接,能被中年级学生接受、完成。

图片

03
小学高年级(5-6年级)
小学高年级(5-6年级):活动一至五天

可以在离北京市中心城区较远的行政区活动,如海淀区学生可以到延庆、密云、房山等区的实践教育基地学习,

还可以扩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更远的齐鲁、徽州地区及西安、上海等地。

根据活动距离远近和时间安排设计研学内容,可以在旅行目的地考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艺术,也可侧重于体验非遗传承、高新科技等。

04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在京外活动三至六天

可以在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区域考察探究。

应以项目式学习方式组织,带着课题去旅行,用学过的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表达、传播研究成果。

05
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在国内或国外活动七至十天为宜

高中生根据选课、选考方向和个性发展倾向,对于研学线路有选择的必要性。

学校应至少提供 2条 可选的主题研学线路,有的学校会提供 4~6条 线路,供不同班级和文、理不同倾向的学生选择。

高中生要带着明确的研学任务出去,行前做好充分准备,行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采用调查、观察、实验、文献、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行后完成研学论文或报告成果。

图片


03






选择有区分度的研学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骨架,但凡谈论课程,必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加以考量。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而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直接经验的机会

目标定了以后,研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我们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知识领域、学习方式等逻辑,构建了六大类“社会实践-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内容框架,每类之下又细分了若干领域,它们指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学校会对各个年级研学的目的地进行统筹规划,具体到哪个学段去往这些基地研学,还需要细化安排。


•首先,小、初、高学段在知识学习深度和综合程度上会有所不同;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会各有侧重,低年级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的体验项目,高年级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研究与体验并重。

需要说明的是,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选择研学目的地时可以有区别、有重点,不能“一刀切”

有些目的地是各个学段学生都可以去的,

如故宫,各学段学生都会去,但是课程学习重点和难度预设一定会有所不同,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成果要求也会不一样。

因此,表格中的课程框架内容只是一个普适性的分类提示,而在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时,

针对活动目标、研学内容、活动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做出区分,以体现不同学段的差异性。




04






设计不同的研学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完全不同于教室里的知识接受性学习,因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不同,也就必须采用适合这种校外活动的学习方式。

研学方式决定着学生以什么样的途径、手段去接触学习内容,研学应尽量与课堂授课不同,要尽可能减少知识传授,尤其是对于事实性知识。

应指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即通过传授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查阅、比较等方式,自己获取知识、生成知识。

01
对于小学生
要指导他们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自然观察、亲身体验、讨论交流、动手制作、简易实验、故事启发等方式学习,可以自主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

02
对于初中学生
尽量指导他们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研究方法,经历研究过程,包括搜集信息、阅读文献、听导师讲授、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社会调查等。会更多地用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03
对于高中学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高中三年完成 2个 跨学科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获得 6个 学分。

教师应对高中生提出明确的研究性课题完成质量标准,以学生自主选题、完成研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决不能包揽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贯穿低年级到高年级,是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的有机结合过程。

小学以增加直接经验的体验性学习为主,到了初中、高中逐渐过渡为体验式学习减少、研究性学习增多的趋势。

小学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的要求可以简化,到了中学,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要求必须完整。一般设定为六个环节:

•发现并提出问题(选定课题);
•提出假设,选择方法,选取研究工具;
•获取证据;
•提出解释或观点;
•交流、评价研究成果;
•反思和改进。

学习研究的不二法门就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完整经历一个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或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图片


05






设计不同的作业和评价标准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学习成果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来体现的。

研学手册是学习的载体,小学和高中的研学手册风格和重点会有很大不同,对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也有不同。

•小学生的研学作业以体验日记、游学感悟、观察日志、摄影、绘画、标本制作、小论文为主;

初中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应以小课题研究报告、主题研究论文、创意设计作品、科学探究作业等为主;

•高中生的学习成果应该是完整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报告,需要综合、规范地运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测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完成课题,完成汇报、答辩,最终完成研学任务。

如果要对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的话,那么,从活动目标、研学内容、作业要求、评价标准上加以区分是最显而易见的。

小学阶段侧重感知,多以接触、感知、行为培养、文化浸润和情感熏陶为主,评价方面也要以此为重。

初中阶段研学旅行会与教学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尤其是与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结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高中阶段则将研学旅行中的研究性学习做得更加深入,并融合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去旅行。

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联系科研院所,借助专业的设备仪器帮助学生完成某一项研究,完成课题研究(项目设计)报告是研学旅行中最重要的作业。

图片


研学旅行中“只游不学”的现象被广为诟病,但也不能将其僵化,走向“只学不游”的另一个极端。

由于研学旅行这类综合性课程的实施效果受学生成长环境、主观经验影响较大,因此课程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平衡好休闲与学习的关系,寓学习于游戏、休闲之中。

虽然不同学段之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区分点,但也需要保留适当的“过渡”地带。

与学科课程相比,研学旅行是一种动态发展、不够稳定的课程,但这也恰恰是其独特魅力与育人价值所在,能够给教育者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END